馬秋宜(左二)在指導工人分揀蠶蛹。西江日報通訊員 李文幸 攝
西江日報記者 劉浩輝 通訊員 李文幸
近日,懷集縣馬寧鎮原糧所舊廠房,一排排養蠶育種架整齊排列,工人們熟練地操持小刀切割蠶繭,分離出來的小蠶蟲,再經分揀雌雄后擺上蠶簸、蠶臺,分區分別飼養、孵化、繁育、采種……
“我們的蠶種繁育場對各分區的幼蟲、繭、蛹、蛾和卵進行一系列的個體選擇和蛾區選擇,并保持適當的溫度、光照和濕度,一點都不能馬虎。”蠶種場負責人馬秋宜介紹。
育蠶制種帶領村民致富
1996年,馬秋宜從廣西農業大學蠶學專業畢業后,分配到德慶縣蠶種場工作,期間她與本單位華南農業大學蠶桑專業畢業的李開平結為夫妻。
2006年,李開平辭職下海,來到懷集縣馬寧鎮素有種桑養蠶傳統的地區自主創業,并以“公司+基地+農戶”經營模式,帶領當地村民走種桑養蠶的致富路。2011年,馬秋宜追隨丈夫李開平一起拼搏。后因種?;刂苓叺母探?、三華李、西瓜等種植業噴施農藥污染桑葉,蠶蟲時有死亡,造成種桑養蠶業逐年萎縮。
面對困難,馬秋宜與李開平沒有低頭,而是迎難而上繼續尋找創業商機。她倆憑著蠶學專業出身以及多年種桑養蠶的實踐經驗,將創業目標轉向繁育蠶種。夫妻倆租了馬寧糧所面積約2000平方米的倉庫廠房作為育種場所和存放蠶繭倉庫,并增招工人,專門開拓繁育蠶種。
馬秋宜說,在省、市桑蠶公司的技術指導和政策指引下,蠶種繁育采用三級繁育四級制種程序,并與廣西、德慶等地的種桑養蠶種植農戶長期合作,互通信息,拓展銷路。目前,蠶種場每年生產蠶種15萬張,產值1000萬元,名列全省同行前5名。
這些不起眼的小蠶蟲也為當地群眾提供了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在蠶種場工作每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還能照顧家庭,能在這工作我挺開心的。”60多歲的村民梁姨說起現在的工作頗為滿意。目前,共有80多個村民在蠶種場務工。
“過去農戶既種桑又養蠶,存在技術不專不精和管理不到位。”馬秋宜說,“下一步,公司將探索實行種桑、養蠶分工負責,種出優質桑葉,養出優質蠶繭。讓大家在種桑、養蠶上嘗到更多甜頭,吸引更多的農戶種桑養蠶,通過發展桑蠶產業帶領大家致富,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加工蠶絲被拓寬創業門路
在繁育蠶種的同時,馬秋宜夫婦積極拓展桑蠶產業鏈,在懷集縣城開了一家“夢回桃源蠶絲被”商店,現場加工蠶絲被,拓寬創業門路,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馬秋宜介紹,公司利用收購各地的優質蠶繭蠶絲,手工制作,做出來的蠶絲被厚薄均勻,拉絲平滑,輕柔貼身。
在蠶絲被制作中,她采用十紋井拉被法,遇到厚處發大力,遇到薄處發小力,遇到繭上有結節還要仔細將其打散,這樣拉出來的絲網錯落有致,平整如一,牢固堅韌,成品更是光滑舒適。
馬秋宜介紹,“辨別真假蠶絲的好方法很簡單——燃被芯,真正的蠶絲燒出來的灰燼,是純黑色的,一捻就碎,而劣質蠶絲因為加了各種化學物質,燒出來會呈膠狀,而且聞起來還有一定程度的刺鼻氣味。”
馬秋宜加工的蠶絲被用料上乘,價格公道。因此,她家蠶絲被的名氣越來越大,慕名而來的人也越來越多。
“今后我們在育種方面將堅持往專業化、規?;较虬l展,繁育優質高產的新品種。在工廠規模方面,做更多的開拓,爭取做到技術行業領先,規模達行業龍頭。在絲綿被方面,讓更多的人知道絲綿的優點,做更多人愛用、用得起的品牌。”馬秋宜對未來發展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