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開平鳳舊村北帝廟外觀。
舊村北帝廟的梁架結構與柱網排列,屬于典型的明代建筑風格。
文/圖 西江日報記者 黃有劍
明代嶺南特色古建筑瑰寶日前,第十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正式公布,封開平鳳舊村北帝廟上榜古建筑類。為進一步了解該建筑,近日,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8月4日下午,記者驅車從封開縣平鳳鎮政府出發,約七八分鐘便到達新寧社區舊村北帝廟附近。穿過一條小巷子,終于見到了舊村北帝廟的“真容”:磚木結構,單檐布瓦歇山頂,博古脊,人字形垂脊…… 處處散發著歷史的韻味。
廟門兩邊的磚墻上,張貼著一副對聯;廟門正上方,懸掛著“北帝廟”的門匾。記者正看得入神,大殿的折疊門已被村民陸柬仙緩緩推開,木門隨即發出斷斷續續厚重而清脆的吱呀聲,如同在訴說著曾經的往事和歷史。記者隨后跨過青石板和近膝高的門檻,邁進大殿,凝望著一磚一瓦、一柱一梁,仿若走進了古代的世界。
舊村北帝廟建于明代,因供奉北帝真武大帝,故稱北帝廟。據了解,平鳳鎮靠近西江,古代水患時有發生。但傳說北帝擁有治水御火、消災解困、延年益壽及求子得子的神力,所以深受當地百姓歡迎,當地因此多建造北帝廟。
“舊村北帝廟坐西北向東南,面闊進深各三間,面闊17.82米,進深 9.35米,占地面積166.62平方米。” 平鳳鎮文化站站長梁小堅介紹,北帝廟柱子為圓格木,柱礎為紅砂巖。梁架是抬梁與穿斗相結合,置如意紋的駝峰,駝峰上設有斗拱承托上一架梁,月梁制砍殺。梁架結構與柱網排列,屬于典型的明代風格。這也是舊村北帝廟的建筑特色。北帝廟大殿及左側附屋保存完好,右側附屋屬新建,廟內放置的神臺、神像等為后加。
2003年,舊村北帝廟被列為封開縣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因年久失修,被修繕過一次;2020年,該廟再次得到修繕。“這幾扇木門,就是前幾年修繕時重新做的。但門框和底下的門檻、青花石,都是以前留下來的。”陸柬仙如是告訴記者。她今年72歲,家住北帝廟附近,平時與另一位村民負責照看北帝廟。自年輕時嫁到舊村,她見證了舊村北帝廟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
“八九十年代以來,北帝廟香火鼎盛,是村民群眾祈求風調雨順、幸福平安和開展舞獅、拜祭等傳統風俗文化活動的一個場所。比如舊歷三月三、九月九和過年期間,本村和周邊村民都會自發到廟里祈福和搞活動……”陸柬仙說,以往逢年過節,廟前的空地上擠滿了人,十分熱鬧。
梁小堅也表示,2020年之前,北帝廟每逢廟旦和一些重大節日,都會吸引舊村及周邊的村民前來拜祭祈福。“以前這里經常舉行舞獅等傳統文化風俗活動,非常熱鬧。近兩三年,由于疫情等原因,北帝廟暫停開放,這些傳統的群眾性活動也就沒有舉行了。”
“舊村北帝廟保留了明代的建筑風格,具有一定的歷史、科學及藝術價值,可以說得上是嶺南古建筑的瑰寶。”平鳳鎮宣傳委員劉海清表示,接下來,平鳳鎮將配合各級相關部門,加強對這些文物保護單位的管理和保護。
采訪中,家住舊村北帝廟附近的村民蘇火平,向記者展示了一張她多年前拍攝的北帝廟舊瓦片的手機照片。照片里,一張陳舊的瓦片上,刻有“成化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一日燒”的字樣。如今,這塊瓦片不知是否還現存于世?但,歷經數百年風雨、見證了數百年歷史滄桑的舊村北帝廟,將繼續在肇慶古建筑、廣東古建筑上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