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林展示山獅道具。 西江日報記者 夏紫怡 攝
西江日報記者 夏紫怡 通訊員 馮鐵成 黃港航
舞獅習武,歷來是廣寧的傳統和習俗,其中尤以北市鎮舞山獅遐邇著聞,輻射范圍已至清遠、陽山、懷集等地。歲月滔滔,歷經時間沉淀,家園意識深厚的北市人獨創的這種獅舞技藝,宗親情深的精神文脈得以代代相傳。然而時移勢易,被當地人譽為“鄉粹”的山獅舞正面臨傳承人才斷層、創新能力薄弱、文化效益低等連串問題。如何將山獅文化“厚家底”轉發為發展“新引擎”,廣寧北市人正在不斷探索實踐。
山獅舞流長家園情亦深
走進北市鎮扶溪社區江氏宗祠,在世珍堂山獅舞術團團長江東林的指引下,記者終于一睹山獅舞的全套裝備:一大一小的獅身,神采奕奕的獅頭,雙皮鼓、大銅鑼、小云鑼等敲打樂器一應俱全。所見的每一樣物件都被細心妥善放置,非節慶日、春節不輕易取出,由此可窺當地人對山獅的珍愛程度。
“廣寧人舞獅習俗可追溯到戰國時期,而山獅舞更是北市祖輩從昔日耕作生活中逐漸凝練而成,最初只作防御猛獸之用,而后被賦予春節祭拜、宗親道賀的意義。如今,北市鎮每一條自然村至少擁有一支專屬山獅隊。”喜慶 節日,鑼 鼓 喧天,從各村歡騰而來的山獅隊匯聚一堂,互相道賀,氣氛熱烈。如此盛況,在江東林看來,是文化自信的生動體現,更是宗族情結脈脈相連的印證。“在清遠的宗親,新居入伙、祠堂落成,我們山獅隊都會到場慶賀,兩地山獅文化交融漸深。”
據統計,如今北市鎮共有山獅隊232個,是整個山獅流派中最多山獅隊的鄉鎮。一個山獅隊伍至少由12至20人組成,分為鑼鼓隊、山獅隊、掌旗、護衛等。近年來,北市獅隊還獨創了“母獅帶獅崽”的表演形式。一老一小,一前一后,寓意 “山獅技藝源遠流長,永遠不會斷流”。
遭遇傳承和創新難題
與繁盛“會獅”場面迥然不同的是,在涵養傳承、發掘創新方面,北市鎮正經歷著山獅舞文化振興的陣痛期。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發展,外出務工村民日漸增多,山獅隊伍的日常訓練也變得難以為繼。人才流失現象的背后,恰恰反映了山獅舞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缺失”。
“山獅所能帶來的價值已無法滿足更多人更豐富的需求,鄉村中青年都選擇外出謀生,對山獅運動文化有深入了解的人也不多,愿意從事山獅舞的人較少,這就導致山獅舞面臨著傳承人才流失量增大的困境。”在7月底的一次山獅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北市鎮黨委委員董連金感慨,“文化生態稀薄化、支離化的環境下,民間一些舞山獅的表演人員在接受訓練后,真正步入工作崗位從事舞山獅表演的不足一成,這也體現了當下山獅運動文化繼承發展迫在眉睫。”
除了“后繼人才”緊缺外, “老師傅”資源同樣未形成系統化整合。北市鎮文化站站長馮仕光指出,散落在北市各村的老一輩山獅舞傳承人,他們都在各村各自傳授技藝,“如果能將老師傅團結組隊,建立山獅傳承人名錄,彼此相互交流,系統融合傳統表演的技藝、套路、陣法,或許便能破解山獅舞舞法形式單一,缺乏全面記錄,創新能力薄弱的窘境。”
探索打造山獅特色文化鎮
如今,文化振興吹拂沃野。如何將藝術特色與經濟利益相互耦合,提高山獅文化的靈活性和調試性,是推動北市鎮發展山獅舞的重要問題。
7月,廣寧縣委統戰部聯合縣武術龍獅協會到北市鎮開展山獅特色文化建設情況調研。在座談會上,各方代表圍繞北市鎮打造“山獅特色文化鎮”的可行性以及該鎮利用有利資源,進一步鞏固、發展武術、山獅文化等暢所欲言。8月,廣寧縣第一個鎮級山獅協會成立,這是目前北市鎮立足資源優勢、圍繞山獅特色品牌,做深做實特色文旅融合發展文章的具體措施。
“在人才傳承培養方面,政府、學校、企業和社會協同出力,才能事半功倍。”董連金認為,可嘗試將山獅舞引入校園,探索山獅歷史與校園文化互相融合的模式,逐步建立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的傳承人隊伍,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教育與人才培養體系。
而此番想法,正是廣寧縣北市鎮山獅協會的下一步行動計劃—— 協會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在節假日、寒暑假休息時間,帶領有興趣參于學習山獅技藝的學生,舞獅習武,將這一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表演發揚光大。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