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報記者 夏紫怡 實習生 李娜
在現代社會快節奏生活之下,人們的心理行為問題發生率和精神障礙患病率逐漸上升,其中,在青少年兒童和上班族中,抑郁癥的高發性尤為值得關注。那么患者應該如何積極面對治療抑郁癥呢?作為家屬,又應如何提高健康意識,給予患者更多陪伴和關懷呢?對此,記者采訪了肇慶市第三人民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心身醫學科主任何燕飛。
據數據顯示,全球抑郁癥患者超過3.5億人,中國就有超5000萬人,占我國總人口數的4.2%,相當于1000個人里就有4個人是抑郁癥患者。而在這些患者當中,青年患病率最高,主要年齡段為18—34歲。
“和過去相比,近年來醫院問診治療的抑郁癥患者也有明顯增多。”何燕飛從事精神科臨床工作已有30年,在她看來,抑郁癥的起病因素復雜,其中與心理因素、遺傳因素、神經生化失調、神經內分泌功能異常等有關。
何燕飛解釋,基于這些起病因素,抑郁癥患者會出現持久而顯著的抑郁悲觀、情緒低落、一般不會被外界環境所改變;抑郁癥發作時患者會對之前喜歡的事情失去興趣,無法再次獲得愉悅感,體驗樂趣,反而會成為一種負擔。“除此之外,患者還可能表現為焦慮、失眠、思維遲緩、注意力下降,自我責怪,甚至會產生幻覺或幻想,出現自殺的念頭或行為。”
曾有一名年輕患者小吳,因為高考成績不理想只上了一所普通的院校,專業也并非自己多喜歡。久而久之,內心壓抑的情緒持續膨脹,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動力等情況不時涌現。好不容易取得了畢業證,卻因接連找工作遇挫,自卑感和悲觀消極的念頭時常困擾著小吳。
“后來結合小吳的臨床表現和全面的心理評估、體格檢查、神經系統檢查等,確定她患有抑郁癥。”何燕飛介紹,病從淺中醫,一般來說,輕度抑郁癥只需要心理治療,但一旦發展中度、重度抑郁癥,甚至伴隨其他并發癥,則需要結合藥物治療,甚至入院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抑郁癥經過初次治療通常會取得較好的效果。但是對于抑郁癥患者來說,抗抑郁的過程好比一場漫長且艱苦的斗爭,何燕飛提到,抑郁癥的首次治療時間一般為半年到一年之間,然而70%的抑郁癥患者會在治療結束后又復發。
為此,每個人都應多關心、關愛身邊的家人和朋友,發現有情緒問題提醒其盡早去醫院找精神科醫生咨詢就診,使抑郁癥患者得到及時治療。另外,患者家屬平時也應對患者多進行關心照顧,開導鼓勵,預防消極行為的產生,注意飲食、睡眠的改變,均衡飲食,適當進行運動等,讓患者早日走出困境,重拾自信和動力。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