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開都平鎮黨員干部向群眾宣講國家儲備林政策。
翠竹灘國家儲備林主題公園一角。 西江日報通訊員 黃瑛居 攝
西江日報記者 王永強 通訊員 黃瑛居
漫步都平電廠賀江段大堤,清澈的賀江緩緩奔流,青翠的竹子隨處可見,碧綠的竹蔭大道長滿了花草,碧水藍天下美景如畫。今年以來,封開縣都平鎮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將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與鎮村集體經濟發展、鄉村振興戰略深度融合,以“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為目標,著力破解村集體和群眾“只有林地沒有收入、只見樹木不見收益”的窘境,著力讓綠水青山釋放“生態紅利”,讓鎮村集體共享“綠色福利”,實現了富民興村。
黨建引領推動項目試點前行
“堅持黨建引領是推動項目落地的關鍵所在。”封開縣都平鎮黨委書記邱培育告訴記者,為了推動項目盡快落地,項目工作方案獲得市政府常務會議通過后,鎮委成立了項目專班,并迅速印發了《都平鎮鄉村振興國家儲備林項目“百日攻堅”工作實施方案》。
都平鎮堅持黨政統籌、黨群聯動,以鎮政府名義與各村小組和村民簽訂承包合同,將涉及項目的林地流轉和林木砍伐指標等相關備案、審核手續統一集中在指揮部進行管理,將跨鎮村兩級和跨林業領域的堵點難點攏到一起,讓資源匯聚在鎮一級手里。
鎮委鎮政府和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則大力發揚“馬上就辦、辦就辦好”工作作風,以100天內完成1—3萬畝為目標,著力讓綠水青山釋放“生態紅利”,讓鎮村集體共享“綠色福利”。
挑選精兵強將充實一線隊伍
項目專班建立了全鎮儲備林項目攻堅指揮部,構建起了“問題、任務、決策”三個閉環,形成“時間、任務、責任”三張清單,并建立“指揮長負責制”,從黨員中精心挑選了8名政治素質較高、攻堅能力較強的干部擔任指揮長,一個指揮長帶一個行政村領一項儲備林任務。
“實施項目以來,參與任務的鎮村黨員干部迅速在一線開展政策宣講71次、走訪群眾2317人次、勘探山界106次、調處林地糾紛19次、為掌握林地情況和群眾意愿,做到底數清、情況明、數據實,為推動項目落地打下良好基礎。”邱培育表示,鎮里還探索“預簽約”模式,對有簽約意愿的群眾,及時組織相關部門協同介入,幫助群眾及時簽訂合作意向書,目前簽訂有合作意向書的群眾113戶6713畝,已落地43戶2117畝。
堅持群眾利益最大化
“堅持群眾利益最大化是推動項目的根本遵循。”邱培育說。在儲備林項目的收益分配上,都平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民意、集民智、聚民力,努力通過項目建立聯農帶農共同富裕機制,爭取合作方加大民生工程投入300萬元,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結合該鎮鄉村振興總體規劃布局,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提升和防汛防災需要,都平鎮將儲備林項目部分收益放在一批都平重大民生項目上。如翠竹灘國家儲備林主題公園,輻射圩鎮及周邊村民近8000多人,一舉解決都平鎮圩鎮內沒有休閑娛樂場所、防汛基礎設施薄弱問題。目前該場所已基本建設完成,儲備林項目轉化為群眾可感知、可享受的直接場所,產生了較好社會效應。
今年5月、6月強降雨過后,該鎮迅速利用黨群服務資金、630資金和項目為村集體帶來的部分收益,實施了路燈建設、村道硬底化、橋面安全護欄修復等22項災后復產重建項目和公益設施建設項目,著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確保項目的民生效益。
在市、縣兩級林業部門的指導下,都平鎮委鎮政府提前與相關國有企業洽談溝通、對接交流,擇優簽訂框架協議,并引入了社會資本,建立了快速支付制度,以每3000畝或村為單位,打包簽訂合同并辦理手續,第一時間完成群眾一次性流轉租金的支付,真正讓群眾對儲備林項目建立信心。
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
“堅持產業發展可持續是推動合作模式提質提效提標的重要源泉。”邱培育說,都平鎮以創建“兩廣共建儲備林特色小鎮”為目標,會同平臺公司科學制定經營措施和確定建設內容,探索“國儲林+林下經濟”“國儲林+特色產業”“國儲林+森林康養”等多種“國儲林+N”模式,進一步構建政、企、村、農多方利益聯結,推動形成“社會得生態、國家得木材、地方得投資、企業得效益、集體得收入”的共贏發展新格局。
借助項目的推進,都平鎮還以石硯山茶、靈芝、油茶等特色林下農產品為切入點,通過套種、改種等辦法,結合低效林改造和復層林建設,加強與平臺公司溝通協調,打造了一批“茶經濟”產業項目,進一步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為都平群眾帶來更多長期收益。
圍繞村民集聚的沿賀江一線,都平鎮以項目收益進一步配套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美化綠化鄉村,把生態資源效益進一步放大,帶動項目創收能力進一步提高。
目前,該項目已初步完成2萬畝指標任務,預計能為本地群眾和村集體每年增收100萬元,并帶來一次性收益800萬元,創造就業崗位39個,讓全鎮8個行政村(社區)村級集體收入均達到10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