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報記者 黃有劍 實習生 葉錦淳
在肇慶端硯界,端州區黃崗街道白石村是當之無愧的一張“名片”??稍诟咭獏^金渡鎮水口社區,端硯產業同樣興旺發達。這里聚集了老坑、坑仔、麻子坑三大端硯名坑。從宋代開始,水口村民就開始采掘硯石,雕刻端硯。如今,更是借助直播帶貨+鄉村振興,讓“美麗的石頭”煥發新的生機。
以賽為媒傳承非遺文化
水口社區,位于金渡鎮西南面,北靠盛產硯石的爛柯山,因位于宋隆河與西江交界處而得名。2013年,水口村改居。該社區大部分村民均從事端硯雕刻制作,是個名副其實的“端硯村”。
9月27日上午,記者穿過水口社區整潔的村道屋巷,釘、錘、鑿、砸等工具的雕刻聲,由遠及近,清脆悅耳。
高要區第二屆端硯技能大賽正在社區文化廣場上舉行。57名選手同臺競技,各顯身手。其中有須發斑白的老者,有身強力壯的青年,還有幾位英姿颯爽的女選手。
大家正在全神貫注地雕刻端硯作品。這已是選手們第二天的比賽,接下來,他們還需持續奮戰兩天,直至完成作品。
到了午飯休息時間,女選手莫麗芬向記者展示了她的參賽作品“海邊旭日”。“這次比賽對我來說是一次鍛煉,一個跟前輩學習的好機會,同時也有利于促進端硯文化的傳播發展。”莫麗芬說。
此次大賽,還有7組“父子兵”同場PK。莫建良、莫平敏父子就是其中一組。從1979年入行做端硯,一直干了40多年,72歲的莫建良身著黃馬褂,雖頭發花白,但精神氣十足,且一刀一刻專注入神。
大賽評委之一的中國文房四寶制硯藝術大師、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莫少鋒是土生土長的水口人。“水口社區人多地少,但端硯文化濃郁。出了不少端硯名師名作,目前近半村民從事端硯及相關工作。”莫少鋒說。
狀元后代深耕“硯村”
水口社區1000多位村民,多以莫姓為主,為嶺南首位狀元莫宣卿之后。至今,在村內廣場榕樹下,還坐落著一座莫氏宗祠?;蛟S是狀元的文風傳承到后代,讓水口人的端硯文化增色添彩。
一直以來,端硯文化在水口社區傳承中發展,涌現出一大批制硯名家和名作。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該村建有當時高要最大的端硯廠,產品遠銷國內外。目前,水口社區大概有300戶端硯加工作坊,多為夫妻檔,一般男雕刻女打磨。
“我通過直播平臺,整合資源直播帶貨,將水口的端硯及端硯歷史文化宣傳推廣出去。”村民莫日勤在村內開有一間端硯作坊,從2019年開始,他和妻子莫麗芬每天晚上九點半,就會準時打開網絡直播間,現場直播端硯雕刻、端硯帶貨。
選料制璞、設計、雕刻、打磨、配盒、上蠟……直播間記錄著莫日勤、莫麗芬制作端硯的每一道工序。有時候,還在念讀小學的兒子,也會出現直播間內,現場學習制作端硯。
“22年前,我就跟著丈夫學習端硯雕刻,做這一行基本全年無休,遇到節假日會更忙一些。因為節假日觀眾會多一些。今年的中秋、春節等節假日,我們端硯的銷量都挺不錯。”莫麗芬說。
鄉村振興助力端硯產業
望著工人們在居委會大樓搭建施工竹架,水口社區書記、居委會主任莫超勤喜笑顏開,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水口硯石工藝品“加工+銷售+直播”一體化展銷示范點即將落成。這是在佛山高明駐金渡鎮鄉村振興工作隊幫扶下,正在實施的硯石文化產業街的重要內容。
鄉村振興工作隊駐水口第一書記阮林波介紹,工作隊在去年入駐時,發現村民端硯制作工藝精湛,但是沒有統一有效的銷售平臺和渠道。“主要是依賴銷售商,中間差價被銷售商拿走。且水口村端硯的知名度低,銷售面窄。
”駐村工作隊和社區商量,積極打造硯石文化產業街,圍繞社區廣場和水閘的端硯特色文化景觀展示,引入文旅商業及硯石文化產業,將村民自主經營與引入投資相結合,布局端硯展銷展示、互動體驗深度發展。
水口端硯文化廣場總投資80萬元,目前已全部完工,項目主要有廣場地面鋪裝工程、狀元墻建設工程、端硯文化墻繪工程、榕樹墻修復工程、宋隆河光景平臺工程等。
阮林波表示,工作隊在深入走訪和征詢村民意見后,決定在村中找一個位置較好的地方,打造水口村自己的端硯銷售平臺。以此擴大水口端硯品牌知名度,引導外界直接來水口購買端硯產品,減少中間商賺差價,讓利于民。
同時,工作隊將以“水口端硯”為品牌引領,兼容硯石茶盤、擺件等工藝品,加以周邊優良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為品牌加持,吸引人氣,帶旺村莊的觀光、民宿和農產品銷售,增加村集體和村民收入,加速鄉村振興。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