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報記者 黃有劍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低頭玩手機的場景,隨處可見:在道路上行走時、在吃飯時、在公園凳子上休息時……甚至在如廁時,都經常能聽到廁所中傳來刷抖音、玩手機的聲音。如廁玩手機會帶來哪些危害?記者就此采訪了醫生。
小明是一名95后,從事教育培訓行業。喜歡聊天、刷小視頻、玩游戲的他,近兩年喜歡在上廁所時也刷著手機。開始,他的如廁時間是五六分鐘,后來到10多分鐘,到后來,他的如廁時間差不多要20分鐘,而且一天如廁的次數也越來越多。“上廁所時玩手機,我已經習慣了。蹲廁不刷下手機,反而感覺有點怪。”他告訴記者。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像小明這樣習慣上廁所玩手機的例子,不在少數。
“上廁所玩手機的習慣,其實是比較普遍存在的。不單是年輕人,有不少的中老年人也存在這個不良習慣。他們往往想通過玩手機來消磨如廁的時間。”肇慶市第二人民醫院消化內科行政主任、副主任醫師植中敬介紹。
他表示,長期上廁所玩手機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影響人體的視力、記憶力和專注力,分散注意力,進而影響排便反射,導致便秘或痔瘡。當排便反射減弱時,會引起直腸推動能力下降或反映遲鈍。長期以往,人體排便會不順暢,接著可能造成直腸盆底肌的功能障礙,最后導致便秘或者痔瘡。
二是如廁時玩手機,容易導致排便時間延長。正常排便一般為三至五分鐘。上廁所玩手機,容易讓人延長排便時間。但由于排便姿勢長時間不變,從而使肛門充血,導致肛門有墜脹感。更嚴重的是,肛門長期充血墜脹,可能會導致直腸黏膜脫垂等疾病。同時,排便時間過長,由于人體的重力或者排便時用力,容易引起壓迫神經或直腸靜脈曲張,導致肛墊的下移。
三是上廁所玩手機,容易導致如廁時間過久,進而導致“腿腳發麻”,或誘發其他心腦血管疾病意外。這是因為,人在如廁時,血液循環阻力增大,細胞出現了供氧不足,就會有“腿發麻”的感覺。長期排便時間過長,下肢靜脈血栓的風險也會增加。而且,蹲坑時間長,血液會向下涌,在突然起立時還可能導致“頭昏腦漲”。對于具有心腦血管疾病人群,長時間如廁造成的久蹲或久坐,都會增加心臟肌肉的耗氧量,嚴重可誘發心律失常、心絞痛甚至心肌梗塞等。
“上廁所玩手機,是造成便秘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因此帶來的便秘的危害,更值得重視。長期便秘,容易會引起痔瘡、肛裂、腸癌,甚至在排便過程中出現心腦血管的意外,比如心肌梗塞、腦中風、腦出血等情況。換言之,長期上廁所玩手機,需要加強警惕。”植中敬強調道。
另外,廁所是多種致病微生物的滋生場所,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霉菌、諾如病毒等都可能大量存在,從而引發腹瀉、哮喘以及婦科疾病等。在廁所里玩手機,容易被這些微生物“盯上”,必須改掉上廁所刷手機的壞習慣。而對于長期便秘者,應盡早去專業醫院就醫,警惕腸道癌癥等疾病的風險。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