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寨村古城墻吸引越多越多游客到場打卡。西江日報記者戴福鈿攝
西江日報記者 戴福鈿 通訊員 冼潔英
四會羅源鎮石寨村與清遠三坑鎮崩坑村交界,是我市的歷史文化名村,也是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仁面子之鄉和古堡村落。近年來,石寨村著眼鄉村振興,盤活仁面古樹群、元代古城墻和清代江氏祠堂等資源,發展特色旅游業,讓古村落煥發出新魅力。
五百歲老村藏“三寶”
驅車從端州出發,下了汕湛高速后,駛入349鄉道不久,便進入了石寨村。村子周邊水塘環繞,錯落有致的房屋多數為石頭砌成,在參天的仁面古樹群“庇護”下,這個古村落別有一番安靜和祥和。
“石寨村始建于1470年,至今已有552年歷史。因村背靠石山,村里有超6成的房屋是用石山的石頭砌成,素有‘古堡石寨’之稱。”石寨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胡炳堅介紹,據《江氏宗祠族譜》記載,南宋末年,元兵南下,宋元兩軍決戰于崖山。戰亂中,南宋駙馬江日新攜趙氏公主逃難到四會,其后人江晦巖移居至石寨村,在此繁衍生息。如今,石寨村共有農戶810戶共2700多人。
村民說,石寨村有“三寶”,分別是古城墻、古祠堂和仁面古樹。其中,古城墻建于元代初期,用石頭砌成,繞村而建,當時長達1000多米,如今僅剩余100多米。古祠堂為江氏祠堂,建于清同治七年,三間三進結構、花崗巖石門夾、梁上的石獅子等,讓人感受其厚重的歷史文化。
“石寨村還是仁面子之鄉,村里遍植仁面樹,其中有一棵為建村時所栽種,樹齡超500年。”胡炳堅自豪地說,村里的仁面古樹群,樹齡逾400年的共19株,結出的果實及其制品美名遠播,遠銷海內外,石寨村也因此收獲了“仁面子之鄉”的美譽。
政村合力擦亮古村“底色”
盡管資源優勢得天獨厚,但2018年以前,石寨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如何依托村落獨有的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帶動鄉村旅游發展和村民致富,成為困擾村子的難題。
早在2015年,在羅源鎮政府的指導下,該村依托新農村發展契機,開始探索鄉村旅游發展之路。2018年,伴隨著鄉村振興的全面鋪開,石寨村掀起發展浪潮,進行三清三拆、村道和鄉道實現硬底化,并建起了“四小園”和公共休閑場所,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同時,統一完善了“三寶”的保護標識,對古城墻和古祠堂進行局部修繕,持續提升著該村的旅游吸引力。
讓胡炳堅感動的是,在鄉村發展過程中,有50多戶村民自愿讓出自家土地及閑置房屋,用于拓寬村道、建設休閑小公園和廣場等。
鄧卓文是其中一名義務讓出兩處地塊的村民,也是一名黨員。他告訴記者,在外人眼中,石寨村經濟落后,村容村貌陳舊。“我也希望村子變得更美好。得知村里要建小公園,而我家的閑置地恰好在選址處,我與家人毫不猶豫讓出了地塊。”鄧卓文說,他讓出的地塊有近90平方米,其中一處原建有閑置房屋。如今已成為小公園的一部分,是村民每天閑話家常、健身休閑的好去處。
在當地政府、村委、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石寨村的“顏值”得到進一步提升,美麗宜居宜游的鄉村新風貌漸顯。
盤活資源推動旅游振興
如何進一步盤活資源,引進項目,推動鄉村旅游振興,讓村民腰包“鼓起來”,成為石寨村當前的發展重點。
據了解,根據《廣東肇慶四會市全域旅游發展規劃(2019—2030)》,石寨村將依托“三寶”等鄉村特色資源,打造成四會十大旅游示范村。2019年,羅源鎮深入挖掘石寨的古村文化、古樹文化,在村內建設了古樹公園,并于今年在公園旁的石山修建了休閑棧道,形成了一條涵蓋“古樹—古城墻—江氏宗祠—古樹公園—石山”等元素的旅游線路。
羅源鎮黨委書記焦亞邱介紹,為全面推動石寨村旅游發展,今年8月,羅源鎮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了十大產業項目,其中沙美農業生態莊園等兩個旅游項目就位于石寨村。
“以沙美農業生態莊園為例,該項目占地約300畝,總投資約1200萬元,將建成一個具有石寨特色的多元化旅游景區。”焦亞邱透露,根據初步規劃,沙美莊園將充分依托石寨村特有的仁面古樹資源和歷史文化底蘊,打造多個鄉村網紅景點,包括有綠化采摘果園、親子家庭種植園、文旅民宿度假園、特色農莊、攝影愛好者作品展示區等區域,以點帶面促進當地旅游消費和群眾增收。
如今,漫步于石寨村,其旅游發展雛形顯而易見,一幅美麗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以往這個鮮為人知的古村落,正逐漸成為網紅旅游點,引來市內外游客打卡游玩。受益于此,今年,該村的集體經濟已突破10萬元。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