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星湖的丹頂鶴,是不少市民游客眼里的“明星”。
文/圖 西江日報記者 黃有劍
近日,廣東省動物學會公布了2022年度“嶺南動植物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名單。由肇慶市瀕危野生動物救助中心、肇慶星湖園林建設管理所、肇慶星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中心聯合申報的《星湖丹頂鶴華南遷地種群保育關鍵技術及推廣》,獲得嶺南動植物科技獎項目二等獎。這項技術有什么特別之處?它對我市丹頂鶴種群的培養和壯大有哪些幫助?記者日前前往了解。
“星湖丹頂鶴華南遷地種群保育關鍵技術的獲獎,說明肇慶星湖的丹頂鶴保育技術經驗為華南地區提供了范本,得到了業界認可。”在星湖丹頂鶴鶴園內,肇慶星湖園林建設管理所鶴園管理部副部長冼永杰向記者說道。
作為我市唯一一個獲得2022年度長隆動植物保護獎先進個人獎,冼永杰介紹,自2003年肇慶引進丹頂鶴種群以來,就開展了丹頂鶴人工種群資源關鍵保育技術研究及推廣應用的研究,至今近20年。該項目主要分為三大部分:丹頂鶴“繁殖+育雛+人工培育”、丹頂鶴規?;?/span>放飛訓練、丹頂鶴仿生生境營造。
繁育丹頂鶴非??简炄说哪?/span>心。“對剛出生的幼鶴,我們需用鑷子一口一口地去喂食。直至養到3個月大,我們才認定幼鶴存活,再讓其與成年鶴一起適應群體生活。”冼永杰認為,在丹頂鶴遷地保護方面,繁殖是最大的難點。
“因為南方氣候高熱濕潤。一旦下雨,幼鶴較易生病,繁殖保育風險隨之加大。最初幾年,我們曾采用親鳥繁殖的方式,但成活率較低。直到我們創新丹頂鶴‘繁殖+育雛+人工培育’新技術,才逐步提高了丹頂鶴的孵化率和幼鳥成活率。這也是我們獲獎項目的主要技術成果之一。”他表示。
據了解,為破解保育難題,項目相關單位先是成立繁育技術攻關小組,完善提升孵化設備,改變日糧配方,增加鶴鳥營養供給,并做好疾病防控,利用自主研發的鳥類繁殖巢箱等多項措施,采取人工喂養和野外覓食,圈養和放養相結合的方式培育。
“華南地區實行丹頂鶴遷地保護種群的數量普遍較少,且多采用籠養模式,容易導致丹頂鶴出現刻板行為、患上疾病等。”冼永杰說,為讓丹頂鶴適應南方高溫高濕氣候條件,營造丹頂鶴適宜生態空間,肇慶充分利用星湖濕地良好的水環境,通過清理過高過密的喬灌木,改種蘆葦及其它濕地水草,營造出一片相對開闊的沼澤草地。并逐漸完善丹頂鶴的飛翔設施,以最大限度保留丹頂鶴的野性和活力。通過一系列飛行訓練,目前肇慶星湖可實現20多只丹頂鶴編隊飛行。這些受訓的丹頂鶴還曾在廣東省第十五屆運動會開幕式現場起飛表演,助力肇慶參加《魅力中國城》節目。
同時,依托肇慶星湖國家濕地公園丹頂鶴生態園,項目相關單位開展了一系列科普宣傳活動,增強群眾熱愛自然、熱愛動物的意識。
星湖丹頂鶴華南遷地種群保育關鍵技術被廣東省野生動物監測救護中心、廣州動物園等多家單位應用,助力解決華南地區丹頂鶴種群發展中的技術難題,進一步擴大種群數量,有望繼續推廣。
截至目前,肇慶本土繁育并存活的丹頂鶴共48只,近5年年均產蛋12枚以上,平均孵化率83%,平均成活率70.5%。算上原引進的鶴種,肇慶星湖的丹頂鶴種群個體數量已達74只,是華南地區丹頂鶴數量較多的人工種群之一。而全世界現存的丹頂鶴種群數量,也僅有3000來只。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